当前位置:首页 > 天顺注册 > 正文

糖尿病患者跌倒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摘要: 跌倒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是什么? 跌倒不良事件原因原因分析:病人:①与疾病有关的感觉、平衡障碍。②穿着不合适。③年龄大。④...

跌倒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是什么?

跌倒不良事件原因原因分析:

病人:

①与疾病有关的感觉、平衡障碍。

②穿着不合适。

③年龄大。

④缺乏安全意识。

护士:

①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②交接班落实不到位,对病人病情掌握不全面。

③护士繁忙。

④对评估工具掌握不够。

整改措施

1、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履行管理和监控职责。

2、 落实跌倒/坠床的预防和管理制度。

3、填写《跌倒/坠床危险评估和护理措施记录单》,要求落实预防措施,学习患者意外跌倒应急预案。

4、完善各项防护措施,床尾、腕带处放置醒目的跌倒警示标示,确保高危患者有醒目的警示标示。

5、护士长加强护士跌倒危险评估工具的使用培训,确保护士能正评使用分工具,动态的进行危险评估。

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处置预案

(一)、值班医务人员发现患者不慎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时应立即通知科室负责人,如患者病情允许,同时将其移至病床,联系家属;

(二)、对患者受伤情况,当班医生应做初步判断,测量BP、P、HR、意识及判断有无皮肤擦伤、骨折等;

(三)、科室负责人到场后,应问清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对此作出相应的应急处理,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四)记录事件经过及患者情况;

(五)、科室负责人及时组织讨论,查找原因,总结经验,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减少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老年人跌倒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来说老年人年龄越大,跌倒的发生率越高。65岁和80岁的人群,每年发生跌倒的几率分别为30%和50%。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其实很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千万别急着扶起突然跌倒的老人,否则很可能是在帮倒忙。

一、老人摔倒的几种原因

1、老年人常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心律紊乱等。这些疾病均可导致短暂的脑供血不足,致大脑缺血缺氧,使病人突然发生脑功能失调,出现意识丧失而昏倒。

2、年事已高的老人常出现蹒跚步态,身体重心前移,使身体处于前倾状态;有的人因脑肿瘤、脑出血或前庭疾患等,使步态失调,这些都容易使老人跌倒。

3、老人多有视力减退,有些人还患有白内障、青光眼、黄斑退行性病变等疾病,很容易在行走中被障碍物绊倒。

4、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几率比正常人高4倍。糖尿病患者因代谢控制不良或服药不当而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等,这些问题均可致人头晕而跌倒。

5、老年人常因骨质疏松而引起骨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髋骨或股骨颈骨折等。骨折后可出现肢体畸形,肢体非关节部位出现不正常假关节的活动等。

6、老人跌倒还可发生于酒后,特别是醉酒之后。另外,热水洗澡时间过长、较长时间卧床、久蹲大便后突然起来、站立小便等,均可因短暂性脑缺血而发生跌倒。

二、遇到老年人摔倒应当如何救治

首先,要判断是否为猝死。应立即让患者平卧在硬板上,严禁搬动。若是心源性猝死,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即叩击心前区、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并速请急救医生前来救治。

其次,要判断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还是脑卒中。TIA是指颈动脉、椎动脉与脑内大动脉病变引起的一过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或缺损。糖尿病患者患TIA和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脑梗塞常表现为头晕、眩晕、一侧肢体无力、偏瘫、运动障碍等。对此类病人,应尽可能避免将其搬动,更不能抱住病人又摇又喊,试图唤醒病人。正确的做法是,若病人坐在地上尚未躺倒,可搬来椅子将其支撑住,或直接上前将其扶住。若病人已完全倒地,可将其缓缓放至仰卧位,同时小心地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产生窒息。在现场急救的同时,应尽快请医生前来救护。

第三,要判断有无骨折。不要匆忙扶起因跌倒发生骨折的人,否则,不但会加重损伤和骨骼错位,而且有些骨折,如脊柱骨折可能会损及脊髓,导致病人截瘫。对凡疑有骨折者一律按骨折进行处理,即让其安静、保暖、止血、止痛、防止休克;用纱布、绷带包扎起来,然后就地固定;疑为脊柱骨折,应保持伤员躯体不动,严禁一人抱头,另一个人抬脚等不协调的动作。固定完毕立即转送医院。

通过以上介绍了这么多老年人摔倒的原因,我们大家才清楚,原来有些特殊疾病的老年人在摔倒后真得不能急着扶起,否则也许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老年人摔倒后救治的方法很实用,如果出门遇到类似摔倒的老人,我们就可以采用这些好的方法帮忙救助。

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哪些

生理学因素

运动系统功能下降,尤其是肌力的减弱是造成老年人行走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其中,股四头肌肌力的明显下降是引发跌倒的重要因素。

疾病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患病几率增加。很多疾病往往会对加大老年人的摔倒风险。如阿兹海默症将直接导致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认知功能衰退,从而影响行走功能;心血管疾病通常伴随着头晕、体力不支;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使患者出现糖尿病足,下肢肌力、肌张力平衡失调导致摔倒风险增加;脑血栓、帕金森氏症、内耳眩晕症、白内障、小脑功能不全等疾病,使得患者的听视觉平衡功能较差,严重影响运动能力;风湿性关节疾病、颈椎腰椎疾病、骨质疏松症会引起肢体活动障碍、肌力减弱,增加摔倒风险。

药物因素

由于老年人患病几率增加,很多老年人日常服药几率随之增加。麻醉药、催眠药、抗忧郁药、降压利尿药物、扩血管药、维生素、钙剂等,均已有研究发现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引起患者跌倒。跌倒患者中,服药患者占71.43%。同时,服药的种类越多,发生跌倒的可能性越大。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可能增大摔倒风险。老年人过度忧虑,如担心自己对子女造成经济负担、照顾成本增加等对经济因素的担忧;对已患疾病的过度紧张等精神压力;还有一些老年人对自己的行走能力不自信,担心自己会摔倒。尤其是曾有过摔倒经历的老年人,摔倒风险会大幅增加。

穿着、行走环境因素

(1)不合身的衣物,如衣裤过长过大、鞋子过大,可能会造成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平衡觉降低、肢体活动受负面影响,过长的裤子还可能称为绊倒老年人的原因。另外鞋子过大,鞋跟过高过细、鞋底防滑系数不够高等因素,都易引起老年人跌倒。

(2)对于鞋底材料的研究发现,无论鞋底的花纹设计如何,在不同的行走介质上橡胶底鞋的动摩擦系数均大于皮革底鞋。鞋底、鞋垫的材料及构造设计、鞋跟的高度、宽度及硬度、鞋帮的高度等因素均被认为与老年人的行走稳定性有一定关系:鞋底的材料及花纹设计会影响鞋与行走介质间的摩擦系数,而较小的摩擦系数会增加滑倒风险;鞋跟的高度及宽度可能会影响人体行走在不平整路面上时的倾倒方向以及步态姿势;鞋底的硬度及鞋帮的高度则会影响人体的本体感觉。

但以上因素在不同的研究中具有不同结论,而一个较为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造成摔倒风险的最大原因是裸足或只穿袜子行走。

02 预防措施

对行走能力进行评估

(1)量化评估方法:评价步态稳定性常通过一步或几步的运动学、动力学数据(主要分析参数有:步速、步宽、双足着地时长、支撑期与摆动期比值、人体重心位移、下肢各关节屈曲伸展和外展内收运动角度)分析人体的动态稳定性。但这些方法的实验时间很短,数据采集量有限,可能不能很好地评价动态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一些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等方法来评价步态周期间的人体运动情况,增加了该领域的评价方法,其中包括:① 对于无明显外界引发摔倒因素(如行走遇障碍或滑倒)的行走稳定性评价方法:参数变异性、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去趋势波动分析(DFA)、弗洛凯乘数;②具有外在诱因致摔倒的行走稳定性评价方法:质心推断(extrapolated center of mass concept)、步态敏感度标准(gait sensitivity norm)、足部位移向量估计(vector of foot placement estimator)。

(2)非量化评估:行走测试中,量表也是常见的行走能力评价方法。其中,"起立-行走"计时法(TUGT)评估步行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和平衡信心量表(ABC)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害怕跌倒的程度;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用于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

发表评论